当前位置:主页 > 百科问答 > 及笄之年是多少岁(及笄是指多少岁)

及笄之年是多少岁(及笄是指多少岁)

时间:2023-06-05 23:26:00 点击量:6524 作者:亢天曼

笔者将从历史、文化、法律等角度解读“以及笄之年”,同时探讨其如何影响当代人们的婚姻观念与生活方式。

1、历史背景下的“以及笄”

在传统中国,女子18岁为及笄之年,也就意味着她已经成年可以成婚了。本节将从历史发展、社会背景、仪式等方面探析“以及笄”的含义与作用。

首先,“以及笄”这个词源于《论语》,是指女子到了“而立之年”,即18岁左右:

“岐伯曰:女子十三、四而白刃至於孟冬,以櫝燔膏,再取以益光,寒以温,日以月,旦以服,厥利以通衢。”——《素问·灵兰秘典论》
女子15岁到了而立之年,16岁长成之年,17岁举案齿颊之礼,18岁为及笄之年。

此外,宋代还存在“出阁之礼”,但出阁并不一定意味着女子已经成婚,而只是代表她可以正式出入男方家门。

在仪式上,“以及笄”时所进行的“冠礼”,也是女子成年之后为自己定身志向、担负责任的一种象征性举动。同时,在这个过程中,女孩还要剃度发髻,更换新衣,表示迈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。

2、文化传承与当代理解

随着社会不断变革,许多历史文化习俗面临失落或者改变的命运。在本节中,我们将重新审视“以及笄之年”的持续影响,特别是在当代人们的认知体系中具有何种意义。

首先,“以及笄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,对于沟通前后两代人的情感纽带有着深远的影响。因此,即使现在很多城市的女孩并没有按照传统方式庆祝18岁生日,但这个概念依然存在,并被许多人引用和提及。

其次,在法律层面上,“以及笄”已不再是实际意义上的结婚年龄。2019年,我国修改了婚姻法相关规定,将结婚的***年龄调整为女22岁、男25岁。这一改变反映了当前社会对于“以及笄”的新认识与理解。

不过,无论是作为传统文化还是法律制度中的某个符号,“以及笄之年”始终保留着其特有的情感价值和象征意义。它代表着成长、责任、担当和奋斗,正如现代人所强调的“青春与梦想”所含义的那样。

3、影响现代人们的婚姻观念

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,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变化。本节将从性别平等、婚恋观念、自由选择等方面探究“以及笄之年”如何影响当代人们对待婚姻的态度和行动。

首先,“以及笄”背后的父权思想逐渐被打破,通过教育普及和社会发达,男女双方可以更加平等地参与婚恋关系,而非单纯依靠家长的决策。同时,女性在经济、法律和文化各层面上取得了更多的平等权利,也可以自主地选择是否结婚以及何时结婚。

其次,“以及笄”的消失拓宽了人们对于“爱情与婚姻”之间关系的理解。传统观念认为,女子到一定年龄就应该成家立业,而这种早期婚姻通常由父母或者亲戚牵线搭桥。但如今,社会逐渐接受了“相亲不是***出路”,人们可以通过网络、社交圈等方式来自我表达,建立真实的感情,并根据个人意愿决定何时结婚、怎样结婚。

最后,我们需要注意到的是,“以及笄之年”仍然影响着当代人们的生活方式。即使现在没有具体的庆祝活动,《闺中记》中所提到的18岁生日依然被许多人视作一个分水岭——少女变成了青年女性,从此迎来新的人生阶段。(这里加粗)

4、总结归纳

本文从历史、文化、法律和社会等角度全面展示了“以及笄之年”的内涵与作用。在历史上,它是女子成人的分水岭和迎接新生活的标志;在文化传承方面,它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理解的深度沟通;在影响婚姻观念方面,它体现了性别平等、自由选择和真实感情等多重价值。无论如何,“以及笄之年”这个概念持续存在,并且仍然对未来有着深刻而广泛的意义。

相关阅读

发表评论

登录后才能评论